角膜碱烧伤后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细胞学研究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1.08.010

角膜碱烧伤后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细胞学研究

引用
背景 微血管壁由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组成,以往人们对血管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血管内皮细胞,而对血管周细胞的研究较少.目的 观察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的变化,探讨周细胞对新生血管生长的影响.方法 36只健康成年SPF级SD大鼠,浸有1 mol/LNaOH的4 mm自制涂药器放置于右眼角膜中央3 s,制作碱烧伤动物模型,3只正常SD大鼠作为正常对照.分别于角膜烧伤后1、2、3、5、7、10 d各处死6只大鼠获取平行于角膜缘的环形切片,采用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CD31和α-SMA在角膜组织的表达,以分别评估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的分布,观察角膜碱烧伤后二者在角膜组织中的动态变化.光学显微镜下分别计数抗α-SMA阳性的周细胞数和抗CD31阳性的内皮细胞数,以二者的比值作为周细胞包裹指数(PCI),定量分析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对周细胞的募集情况.结果 角膜碱烧伤后1 d CD31即可在角膜浅基质层表达,呈红色荧光,随着角膜碱烧伤时间的延长,CD31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逐渐增加并进入深基质层,至角膜碱烧伤后7 d表达的细胞数减少.呈绿色荧光的α-SMA在角膜碱烧伤2 d于角膜浅基质层表达,在实验观察期内表达量均少于CD31,至碱烧伤后7 d,残留的CD31阳性细胞被α-SMA阳性细胞包裹,未被包裹的CD31阳性细胞多数发生消退.碱烧伤后1、2、3、5、7、10 d的PCI分别为0、16.07%、11.95%、43.84%、73.97%、86.21%,呈现递增的趋势.结论 大鼠角膜碱烧伤后周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包绕可能对新生血管的成熟与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角膜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包裹指数

29

R772.2;R779.12(眼科学)

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A2009547;广州市卫生局科学基金2008-YB-053

2011-11-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713-716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95-0160

11-5989/R

29

2011,29(8)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