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9.01.006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睫状体解剖特征的测量分析
目的 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降眼压前后睫状体形态结构及位置的变化,评价睫状体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中的作用.设计 前瞻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邯郸市眼科医院(邯郸市第三医院)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0例.方法 对入选患者分别在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眼压下降后1个月和6个月进行双眼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及眼压等检查.通过测量软件对所获得的UBM图像中的睫状体参数进行测量分析.主要指标 中央前房深度(ACD)、最大睫状体厚度(CBTmax)、巩膜突位点处睫状体厚度(CBT0)、距巩膜突1 mm处睫状体厚度(CBT1)、睫状体前移距离(APCB)、小梁-睫状突距离(TCPD)、虹膜-睫状突距离(ICPD)、小梁-睫状体夹角(TCA)、小梁-虹膜夹角(TIA).结果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与对侧眼相比,ACD浅(1.73±0.21,1.96±0.38)、CBTmax短(1.07±0.13,1.16±0.06μm)、CBT0短(0.90±0.08,0.98±0.04μm)、TIA窄(1.73°±2.47°,7.12°±7.15°)(P均<0.05);发作眼与缓解后1个月相比,ACD、CBTmax、CBT0、APCB、ICPD、TCA、TIA仍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与6个月后相比ACD、APCB、TCA、TIA仍有统计学差异,但差异程度不尽相同.结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与对侧眼和发作眼缓解后相比,均呈现出前房更浅,房角更窄,睫状体更薄且相对位置前移的解剖特征.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睫状体、超声生物显微镜
28
R775.2;R473.77;R541.5
河北省科技计划16277790D
2019-03-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