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及防治的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3-1383.2017.03.000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及防治的研究进展

引用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种,是心血管疾病中的急危重症,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据报道,2002年到2014年我国AMI死亡率总体呈上升态势,且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单从2014年的数据看,中国AMI死亡率呈农村高于城市、发病年轻化的特点,年龄超过40岁者发病率明显升高,今后10年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1].随着急诊溶栓、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等AMI再灌注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迅速推广,部分AMI患者能得到及时再灌注治疗.然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是AMI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是当今AMI再灌注治疗时代不能实现心肌"有效再灌注"的主要原因和障碍,严重影响AMI患者心功能及预后,明显增加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和死亡率,是当今国内外学者防治AMI研究的热点问题.MIRI的概念首先由Jennings[2]提出,其主要特点是AMI患者在接受急诊再灌注治疗时当梗死的相关血管开通后梗死区的心肌恢复血流再灌注,此时梗死区域的心肌组织结构反而受到严重破坏,导致大量心肌细胞梗死,严重影响心功能及其预后,这就是MIRI[3],但目前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笔者就MIRI的发生机制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防治

45

R541.4(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0GXNSFA013269;广西高校桂西地区高发病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gxzdsysyy2015202

2017-07-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365-368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右江医学

1003-1383

45-1126/R

45

2017,45(3)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