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1-0238.2015.01.013
古文字中的“仁”
甲骨文中是否存在从人从二的“仁”字,学术界尚无最后定论。但金文中的“仁”字始见于西周晚期的《夷伯夷簋器铭》,又见于春秋早期的《鲁伯俞父簋铭》,以及战国中山王墓铜器铭文和睡虎地秦墓竹简,可谓一脉相传。甲骨文中有“仁”的八个原形字:仌、夾、化、乘、尼、儿(兒)、身、申。它们反映了东夷民族“相人耦”的古老风俗,也是“仁”字问世的文化土壤。这些原形字的共同特点是双人结构。重文符号“二”的使用是“仁”字产生的技术条件。孔子关于“仁”的学说正是以殷商时代的“仁”的古老观念为起点的。
仁、东夷、仌、夾、化、乘、尼、儿(兒)、身、申
D909.2(法的理论(法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3年重点研究项目“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源与流变”的阶段性成果,编号13AFX002。
2015-04-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