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注入诱变莲花突变体分子机理的初步研究
低能离子注入技术作为生物物理诱变的一种新型技术,在园艺植物育种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但其诱变的分子机理目前知之甚少.文章对Fe+离子注入诱变的白洋淀红莲(Nelumbium speciosum Willd)突变体及其对照的基因组进行RAPD研究,并将突变体和对照在辐射敏感位点的条带进行克隆测序及DNA序列分析.在已优化好的RAPD体系下扩增,从11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了10条可以稳定扩增出显著特异条带的引物,引物多态性为9.09%.将这10条引物扩增出的辐射敏感位点的条带进行克隆测序,并进行序列比对.结果显示:突变体的总碱基突变频率为0.87%,6个突变体的碱基突变频率存在着差异;碱基突变类型包括碱基的颠换、转换,缺失、插入,在检测到的159个碱基突变中,单碱基置换的频率(61.01%)高于碱基插入或者缺失的频率(38.99%),在碱基置换中,转换的频率(44.65%)是颠换频率(16.35%)的2.7倍,其中C/T之间的转换所占比例最大,A→G和A→T也具有较高的替换频率;构成DNA的4种碱基均可以被离子束辐照诱变发生变异,除了没有C→G的置换外,每一种碱基都可以被其他的几种碱基所置换,但是胸腺嘧啶(T)具有较高的辐射敏感性.通过对碱基突变位点周边序列的分析发现,嘌呤突变位点的周围嘌呤碱居多,嘧啶突变位点的周围嘧啶碱居多.研究结果为揭示低能离子注入诱变作用分子机理提供了依据.
白洋淀红莲、离子注入、RAPD、特异片段、序列分析
33
TQ4;S8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70211;河南省重点攻关项目102102310021;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北京辐射中心合作项目资助
2011-04-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