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隐性课程作用增强思想政治课德育实效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7-5968.2005.06.021

发挥隐性课程作用增强思想政治课德育实效

引用
@@ "隐性课程"一词于1968年首次出现在美国学者杰克逊的<教室生活>一书中,8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国内又有人把它称为"隐蔽课程"、"潜在课程"、"潜课程"、"第三类课程"等等.它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以隐蔽形式传递给学生的有关价值、态度、情感、信仰等方面的非学术性教育经验.隐性课程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其内容是丰富全面的,除了正规课程公开传授的教育之外的一切教育影响都可以纳入隐性课程的范畴.隐性课程与教学计划中正式开设的侧重认知教育的显性课程两者相比较,有如下特点:显性课程"造成青少年教育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种年龄的人按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们的."(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的艺术>,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55页)而隐性课程主要是以间接的、内隐的、不明确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道德教育,是一种无声之教,教育痕迹不明显,学生没有感觉到老师在教,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学,不易产生逆反心理,因而学生易于接受.而且,它主要是对学生的情、意、行等方面产生教育影响,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两者的功能互补,可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从而大大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实效.

隐性课程作用、增强、思想政治课、教育影响、显性课程、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出版社、正规课程、隐蔽课程、认知教育、潜在课程、逆反心理、教育形式、教育实践、教育困难、教育经验、教育环境、教育痕迹、教学计划

G4(教育)

2005-11-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52-53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