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Vernehmen"到"觉知"的多重语际翻译:论海德格尔存在论诠释学对形而上学先验意义的解构
在西方诠释学的发展逻辑上,形而上学传统作为对世界本源的意义统摄,为现象界及其道德秩序的构成设定了先验的终极意义.海德格尔存在论诠释学所拒斥的标靶,是对源发于巴门尼德"ε(ι)υαι"(Sein/存在)的先验意义给予解构.在《存在与时间》之后,海德格尔于《同一与差异》中的多篇文章进一步论述了他的存在论诠释学思想,以深化地讨论"Sein"与"Dasein"(此在)照面意义所界分的同一性与差异性.海德格尔在翻译巴门尼德那句著名的古希腊文箴言时,把其中的"υοε(ι)υ"德译为"Vemehmen",并以"Denken"--"思想(思)"作为同位语给予意义的限定性解释,以充分求证了"υοε(ι)υ""Vemehmen""Denken"这三个概念在意义上的同一性.国内学者又把"Vernehmen"汉译为"觉知",而"觉知"则是一个来自佛经《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翻译的汉语译入语概念.事实上,"Vernehmen"与"觉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荷载词,后者对前者的翻译是译者在自觉的误译中呈现出意义改写的创造性.需要提醒文学阐释学研究者注意的是,海德格尔存在论诠释学所照面的对象,是本体界与现象界之间具有同一性或差异性的意义,而不是文本,尤其不是文学文本及其审美意义.
海德格尔、存在论诠释学、形而上学、"Vernehmen"、觉知
55
I0(文学理论)
2023-05-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5页
162-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