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口耳相传"到"著之竹帛"——儒家经典形式转换的诠释学意义
儒家经典以"六经"为根本,这些典籍的产生与成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早期的经典基本上是以口头的方式集结与流行的,到了西汉,始有整体性的书写转换,从"口耳相传"到"著之竹帛",在儒家经典传衍史上是一次巨大的变革.文字书写的出现将口语表达做了抽离化的处理,产生了提升与变形,在理解的复杂性上便远远超出了原有的表意.因为去情景化的缘故,文字书写为后续的理解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歧义性,也打开了无限的释义空间.书写对于口语而言,不只是具体的内容得以记录,而且扩展了记忆的历史,使得片段的、不连贯的记忆变成了可以叙事的统一体,一种有限的具体性便融入了普遍的世界关系之中.从口传到记录成文,再演变成为有系统体式的各类文章,这就为书写和阅读的诠释学间架奠定了基础.在此形式转换中,汇聚成篇的经典文本成为观念交互性展开的集散地,也是人们从历史经验来观照自我、汲取思想养分的重要源泉.
儒家经典、口传、文字与书写、文本体式、诠释学
54
B2(中国哲学)
2022-06-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