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形、形名到形而上——”形而上”道路之生成
”形”的观念之历史的展开同时表现为逻辑的开展.<老子>以形体统一的”象”为宗,警惕、反对”无形”向”形”的分化.孔子强调内在仁爱对行为、形体的主导;孟子、荀子同样主张以仁义之心主宰形色之质,显示出对形的抑制.形名家主张形与名的一致,强调形的区分义,以分别、差异为基本视角看待万物,将”形”上升、凸显为本质性观念.这种以形为性的思想倾向首先为庄子所扭转.庄子立足于完整的生命,一方面反对形名家以形为性的看法,质疑”形”所拥有的独立的、本质的意义,而将形的本质归诸气、道、德、神、生;另一方面,将形视为道的直接显现,视为生之理的体现,在对”使形者”与”形形者”等”形”的根据的寻求中赋予”形”以”生理”内涵.既主张由形入道,又需要超越形至于形上,这是庄子赋予”形而上”道路丰富而充满张力的形态.<易·传·系辞>立足于宇宙万象而提出”形而上”、”形而下”架构,从而确立了以形理解、规定、把握道与器的道路,这构成了中国”形而上”学的原初形态.
无形、形名、形而上
41
B21(古代哲学)
2011-04-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5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