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0-7326.2022.09.003
古典学术何以成为阐释学的资源——以儒学阐释意识和阐释行为为中心
儒学本质上是一场话语实践,通经致用指引着儒家的阐释意识,也凸显了儒学阐释行为本身.在先秦子学语境下,阐释诞生于"说难"困境,主要以"谈说之术"的形式存在,是一种不得已的自我辩护行为.在汉唐经学语境下,阐释即还原、证实和解密,是一种"述而不作"的再现认知活动,它意味着经典有一个客观自足的原意,而阐释者充当了经典的翻译者角色.在宋明理学语境下,读书即阐释、工夫和本体.经学阐释并不决定意义的存在与否,理学阐释则面向经典去开辟新的意义世界.在这个过程中,理学的"自得"话语通向此在的形而上学阐释学意蕴,而"公理"话语则试图将一己自得之见带到公共理解的层面,从而表明了阐释的公共行为性质.对于今天建构中国阐释学而言,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古代解经体式和文学批评方法论的层面上,而应当深入了解古代阐释意识和阐释行为特征,这是中国当代阐释学面向传统求得新生的根基所在.
阐释学、阐释行为、子学、经学、理学
B21(古代哲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2022-10-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