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里的“他者”:建构中国文化身份的尝试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0-7326.2014.08.010

《南京!南京》里的“他者”:建构中国文化身份的尝试

引用
新生代导演陆川的《南京!南京!》(2009)重新书写了南京大屠杀这一民族伤痕,在创造艺术和商业奇迹的同时也引发了巨大争议.《南京!南京!》勾勒了一幅气势磅礴的战争画卷,再现了1937年南京陷落后日军大肆屠戮与国民党残部的抵抗,穿插难民的自我救赎和“慰安妇”等副线.作为一个演绎历史、文化和民族等多重话语的意识形态文本,《南京!南京!》为研究文化身份建构提出了一系列问题:重述民族抗战史能否缓和世界对中国崛起的疑虑?超越民族主义话语的反战理念是否促进了世界人民对南京大屠杀的理解?如何通过重新诠释他者来构筑自我身份?“他者”是赛义德后殖民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往往作为“自我”的对应物来凸显异己的特质,是建构族群文化身份不可或缺的参照物.抗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给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敌人,使得国人超越了党派、种族和阶级等界限,整合为同仇敌忾的中华民族,[1]与日本“他者”镜像的映照成为构筑国民“想象的共同体”的重要组成.在全球化浪潮引发的身份失落的危机情势下,《南京!南京!》提供了一个重述抗战史,对国殇进行理性阐释,重新书写他者与尝试建构中国文化身份的样本.

南京大屠杀、身份建构、中国、文化身份、民族主义、重新书写、想象的共同体、抗战史、新生代导演、全球化浪潮、自我身份、自我救赎、主义话语、重新诠释、中华民族、殖民主义、抗日战争、意识形态、历史、理性阐释

G04(比较文化学)

2014-10-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55-57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学术研究

1000-7326

44-1070/C

2014,(8)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