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0-7326.2014.07.003
《孟子》道德情境中的仁义联属理路
儒家之“仁义”范畴始自孟子,孟子所指的仁与义是对立统一关系,这是学界共识.然而,究竟为何孟子将仁义联属,尚缺乏论证.回到《孟子》中,仁义并列乃至联属的关系,多体现于具体的道德情境实例.这些情境,或与儒家礼法相关,是孟子继承了仁义有别的礼法;或涉及孟子对礼法精神之普遍性的论述,是孟子转出了仁义联属的观念,体现了孟子仁义联属观念的具体类型;或呈现孟子对儒家恕道工夫的体知,是其仁义联属观念的实践根基与内涵.以上三个维度的层层推进,浮现出孟子身兼儒家、哲学家、实践家的形象:孟子能从仁义有别的儒家礼法发展出仁义联属,乃在于秉承礼法精神,为儒家道德的普遍性基础进行哲学论述;更力行儒家工夫,为道德根基奠定了实践内涵.
《孟子》、仁义联属、不忍、不为
B222.5(先秦哲学(~前220年))
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宋明理学责任伦理思想研究”11YJC720021
2014-09-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