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0-8284.2017.01.043
俄罗斯国家认同构建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刘莹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撰文指出,当前俄罗斯国家认同构建的主要问题是急于用外部排他性来维持内部同一性,导致结构失衡,那么目前中国在建设国家认同上的问题则恰恰相反,出在内容,而不是结构上。首先,审视当下的中国,转型是国家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基于文化和价值认同差别的横向分层对国家认同的内部同一性和社会稳定和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是一种超物质的需求,关乎文化弱势群体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权利。中国应重视意识形态、民族识别、威权体制等一些可能影响国家整体认同的制约因素,关注大众参与和公民认同建设。新时期国家认同建设既要依靠传统信仰,也要谋求创新意识,还要进行制度完善,争取实现从个人权威最终过渡到制度权威。其次,从长时段的历史视角分析,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是决定国家认同建设成败的关键。当前我国需要重视的是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一体化,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在这一过程中,应该适当地借鉴俄罗斯利用国家传统政治文化统合民族文化认同的经验,避免让多元文化族群认同压制统一的国家政治认同;要让各少数民族地区在认同自身历史文化的同时,认同中华民族的集体概念和国家精神。最后,全球化既带来了国家认同危机,也为其重塑提供了新的可能。我们要在认同层面着力凝练出强大的具有世界认同能力的价值观,使其成为化解国际矛盾、凝聚国际理解和支持、保障崛起安全所不可或缺的“稳定器”和“推进器”。对于身处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和俄罗斯来说,只有国家认同的内容和结构都得到健康发展,才能在与外部世界的博弈中获得自主地位,真正实现“强国梦”。
对中国的启示、国家认同构建、俄罗斯国
F817.12;Q984;F2
2017-03-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218-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