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0-8284.2017.01.005
“精神史”与“概念史”研究辨析--从唯物史观的微观解读到哲学范式的文化转向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不仅是抽象概念的辩证逻辑体系同具体人类历史的统一,更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革命性反思。但在以物质生产理论为基本座架的传统哲学语境中,为马克思所指认的历史现实却止步于宏观且空洞的概述。事实上,对历史本身的解读必须根植于构成历史文本的人类日常生活及文化图景。而文化图景,乃是反映特定时代风貌的文学、艺术、哲学、史学等人类精神成果的有机集合。鉴于此,哲学既要在自身的叙事中实现概念思辨与现实批判的颠倒,又要借助不同人文学科间话语的互动,在社会总体性的文化背景下完成微观层面的“精神史”分析。如此一来,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就具象化为“精神史”与“概念史”的统一。当唯物史观的批判对象从抽象的“概念史”经由笼统的“人类史”而深入到具体的“精神史”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从狭义的哲学独白跃迁至广义的学缘性对话,从而实现了微观批判范式的转向。
精神史、概念史、日常生活、微观范式、文化批判
B036(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布达佩斯学派的文化-政治哲学批判研究”2016T9044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项目“克尔凯郭尔辩证思想与马克思辩证法比较研究”2015M580417;江苏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大卫·哈维马克思主义空间政治哲学思想研究”16HQ002
2017-03-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