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1698.2020.01.002
论"中体西用"模式的重估与重构
当下中国,坚守本土立场不动摇,继续向世界开放,以文明模式论之,"中体西用"概念最为贴切.有必要对"中体西用"模式进行重估与重构.鸦片战争后提出"中体西用",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无法沿保守主义、孤立主义之路径运行了,高纯度的中国话语模式已经发生动摇,标志了中国认知的进步.但是,未能发生自我革命的"中学为体"本质上还是保守主义的,不能拯救国家.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自我革命,既冲垮了固守传统的保守主义势力,也冲击了"中体西用"的折衷主义思路.至20世纪后期,学界发现"中体西用"并未死去,中国话语体系中依然活跃着"中体西用"的"影子"."中体西用"模式为什么时沉时浮?因为此一模式与20世纪中国的变革之间存在复杂关系,揭示这种复杂关系,也就是对其进行重估.否定"中学为体",容易陷入"全盘西化",事实上不可行.如何对"中学"进行重构?"中学"纵然为体,仍需自我革命.如不能对传统文化继续进行自我批判,便无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对"西用"进行重构?"西学"固然为"用",但不可倒退为单纯的器物之用.中国必须继续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体西用"、"全盘西化"、文明模式、重估与重构
2020-04-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