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843/j.issn.0366-6964.2018.07.006
不同毛色牦牛皮肤组织学观察及MC1R基因功能验证
旨在阐明不同毛色牦牛皮肤组织形态学特点及MC1R调控黑色素合成的可能分子机制.采集大通牦牛(黑褐色)和天祝白牦牛(白色)各6头的背部皮肤组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分别对不同毛色牦牛皮肤组织进行染色,观察黑色素和成熟黑色素细胞的含量差异及分布特征,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MC1R在不同毛色牦牛皮肤中的表达差异.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中转染shRNA MC1R干扰载体后,应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效率,分析比较各组中与毛色相关基因(Agouti、MITF、TYR)的表达差异性,利用酶标仪检测不同时间点黑色素产量.结果表明,两种毛色牦牛的表皮和毛囊周围均分布着大量的黑色素细胞,但天祝白牦牛仅在表皮基底层和毛根处检测到少量黑色素,而大通牦牛表皮层和毛囊处产生大量黑色素.与大通牦牛相比,天祝白牦牛皮肤中MC1R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在成功抑制MC1R的B16细胞中,TYR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MI TF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而Agouti表达量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同时黑色素含量减少.综上表明,黑色素大量沉积与MC1R高表达是导致牦牛毛色差异的原因.将shRNA MC1R载体成功转染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后,MC1R的抑制情况与下游调控基因TYR表达一致,进而降低黑色素含量,说明MC1R对黑色素的合成及毛色形成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牦牛、皮肤组织形态、shRNA MC1R、毛色相关基因、黑色素合成
49
S823.8+5.2(家畜)
现代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CARS-37;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CAAS-ASTIP-2014-LIHPS-01
2018-08-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1377-1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