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柳腔、茂腔传统剧目的胶东地方特色
柳腔是流行于山东半岛地区的地方戏剧种,大约形成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它和这一地区的另一流行剧种茂腔同宗同源,都是由流入这一带的本肘鼓演变而来的,而本肘鼓则要追溯到源于山东南部临沂一带的民间说唱形式肘鼓子.肘鼓子在进入半岛地区后,被当地人叫做本肘鼓.之后,本肘鼓受到两个相邻地区的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分离成茂腔和柳腔两个剧种.从流行地来看,柳腔起源于即墨、平度交界的大沽河,也在这两个地方影响较大,茂腔的起源地和主要流行在临近的高密、诸城、胶县以及日照等地.由于半岛地区文化的同根同脉,这两个剧种除了在伴奏、演唱曲调、白口的土语运用方面有所不同外,其它都是共同的,以走街串巷演唱为生的艺人们出于流动演出的需要,也大多能兼演这两个剧种,故又有"茂柳不分家"之说.这种情况,使两个剧种在剧目系统上很难分割,长期以来一直使用"柳、茂腔"之称.正因如此,它们剧目中所体现的道德观念、审美倾向以及对于事物的认知等方面的内容或内涵,可以看作是本肘鼓时期胶东农村的风俗人情素描.
2013-06-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