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与超人,以崇高的名义——对一种与亚氏悲剧观相抗衡的悲剧理论的分析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在17世纪受到挑战,一种有别于亚氏的新“悲剧性”开始得到建构.人们关于悲剧价值的看法出现了历史性变化,承受苦难命运的悲剧人物要比悲剧人物深陷苦难的命运更为重要,“悲剧性”的建构因此产生了一次历史性转型,与“怜悯/恐惧”正相关的“命运感”退居幕后,而与“感动/鼓舞”正相关的悲剧人物的“英雄性”走向台前.本文聚焦崇高与这一悲剧性之间的关系,梳理“悲剧崇高性”建构的思想脉络,并在对席勒和尼采悲剧思想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最后的结论:建构在“崇高”基础上的悲剧性已走完其全部历程,失去了继续阐发的理论空间.
悲剧、崇高、席勒、尼采
J80(戏剧艺术理论)
国家教育部基金项目“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戏剧类型与戏剧性》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NCET-06-0192
2014-02-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5页
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