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cn115610-20240613-00293
初诊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的真实世界研究
目的:探讨初诊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847例初诊手术治疗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405例,女442例;年龄为(60±10)岁。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
结果:(1)GIST临床病理特征。847例患者中,肿瘤原发部位为胃585例、空肠和回肠142例、十二指肠76例、结直肠10例、食管3例、胃肠道外31例;合并肝转移13例,合并腹腔转移22例;肿瘤最大径为(7±5)cm,核分裂象为4(0~60)个/50高倍视野或5 mm
2;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危险度分级为极低危31例、低危238例、中危213例、高危365例。847例患者中,CD117阳性839例,Dog-1阳性788例,CD34阳性710例;272例Ki-67指数<5%,214例为5%~9%,198例为≥10%,163例未知;R
0切除814例,非R
0切除33例。(2)GIST患者基因检测与术后辅助治疗。①基因检测情况:847例患者中,424例行基因检测,其中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基因检测率分别为1.89%(1/53)、9.76%(8/82)、8.45%(6/71)、15.66%(13/83)、50.00%(40/80)、55.26%(42/76)、73.86%(65/88)、68.27%(71/104)、80.65%(75/93)、88.03%(103/117)。424例行基因检测患者中,KIT突变338例,PDGFRA突变31例,野生型55例。②辅助治疗情况:847例患者中,253例行术后辅助治疗,其中低、中、高危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比例分别为8.82%(21/238)、41.78%(89/213)、39.18%(143/365)。578例中高危患者中,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术后辅助治疗比例分别为15.15%(5/33)、14.71%(10/68)、22.45%(11/49)、29.09%(16/55)、41.38 %(24/58)、46.15%(24/52)、32.81%(21/64)、60.00%(45/75)、60.42%(29/48)、61.84%(47/76)。253例术后辅助治疗患者中,247例接受伊马替尼治疗、6例接受舒尼替尼治疗。(3)非胃来源和胃来源GIST临床病理特征的比较。847例患者中,非胃来源和胃来源GIST分别为262例和585例,两者性别、肿瘤数目、肿瘤最大径、Ki-67指数、NIH危险度分级、R
0切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8.62、8.40、12.97、6.57,
Z=-6.15,
χ2=17.19,
P<0.05)。(4)GIST患者无复发生存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诊年度、原发部位、肿瘤最大径、核分裂象、NIH危险度分级、R
0切除、基因检测、术后辅助治疗是影响初诊手术治疗GIST患者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因素(风险比=0.58,0.61,2.00,1.71,5.81,2.56,0.65,0.38,95%可信区间为0.39~0.85,0.45~0.83,1.46~2.74,1.24~2.35,3.16~10.69,1.63~4.02,0.46~0.94,0.25~0.56,
P<0.05)。
结论:初诊手术治疗GIST部位以胃多见,CD117和Dog-1阳性率高。GIST行基因检测和靶向治疗的人数逐年增加。非胃来源和胃来源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不同。初诊年度、原发部位、肿瘤最大径、核分裂象、NIH危险度分级、R
0切除、基因检测、术后辅助治疗是影响初诊手术治疗GIST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因素。
胃肠道间质瘤、手术、临床、病理、无复发生存率、预后
23
天津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TJYXZDXK-009A;Tianjin Medical Key Disciplin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rojectTJYXZDXK-009A
2024-11-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1080-1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