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issn.1673-9752.2018.02.009
纳米碳示踪技术联合动脉血管入路淋巴结分检法在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纳米碳示踪技术联合动脉血管入路淋巴结分检法在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40例乙状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40例患者均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其中20例行纳米碳示踪技术联合动脉血管入路法分检淋巴结,设为观察组;20例行传统淋巴结分检法,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1)淋巴结检出及病理学检查情况.(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为:随访期间患者辅助化疗情况、肿瘤复发及转移情况、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 (1)淋巴结检出及病理学检查情况: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标准的乙状结肠癌根治术.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淋巴结分检时间分别为(13.1±2.4) min和(18.4±3.5)min;检出总淋巴结数目分别为522枚和239枚,人均淋巴结检出数目分别为(28.0±7.0)枚和(13.0±3.0)枚;直径<5 mm的总淋巴结数目分别为152枚和64枚,直径<5 mm的人均淋巴结数目分别为(8.6±2.5)枚和(3.9±1.7)枚;淋巴结<12枚的患者例数分别为0和6例;第1站淋巴结数目分别为(13.7±3.6)枚和(6.1±1.6)枚,第2站淋巴结数目分别为(9.5±2.5)枚和(6.6±2.2)枚,第3站淋巴结数目分别为(4.7±1.2)枚和(2.5±1.0)枚,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562,24.872,19.256,x2=4.902,t=14.368,10.026,8.210,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总阳性淋巴结数目分别为82枚和43枚,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0.22%±0.13%和0.48%±0.18%;患者转移率分别为17/20和7/20;直径<5 mm的总阳性淋巴结数目分别为51枚和38枚,直径<5 mm的人均阳性淋巴结数目分别为(3.9±1.9)枚和(2.7±1.5)枚;第1站阳性淋巴结数目分别为(4.2±1.8)枚和(2.1±0.6)枚,第2站阳性淋巴结数目分别为(1.9±0.6)枚和(2.6±0.7)枚,第3站阳性淋巴结数目分别为(2.3±1.2)枚和(1.4±0.5)枚.两组患者淋巴结阳性率、第3站阳性淋巴结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62,1.759,P>0.05);两组患者的患者转移率、直径<5 mm的人均阳性淋巴结数目、第1站阳性淋巴结数目、第2站阳性淋巴结数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0.417,t=7.264,4.682,3.410,P<0.05).(2)随访情况:4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分别有18例和10例患者行辅助化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33,P<0.05).观察组无患者发生肿瘤复发及转移,对照组2例患者发生肿瘤复发和转移(局部复发1例、肿瘤肝转移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105,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中采用纳米碳示踪技术联合动脉血管入路淋巴结分检法可提高淋巴结分检效率并获取更多淋巴结数目,使术后病理学分期更加准确.
乙状结肠肿瘤、结肠肿瘤、纳米碳、病理学检查、淋巴结分检、病理学分期
17
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162102310151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roject of Henan Province 162102310151
2018-04-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168-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