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8-8849.2016.21.043
中医药预防和治疗伊立替康致延迟性腹泻的现代药理机制
伊立替康(irinotecan,CPT-11)是半合成喜树碱类衍生物,能抑制DNA拓扑异构酶Ⅰ( Topo-Ⅰ)的活性,引起DNA拓扑异构酶I双链断裂,抑制DNA的复制及转录过程,特异性地作用于细胞的S期,具有特异性抗肿瘤药物的特性[1],广泛应用于以FOLFIRI ( CPT-11/5-FU/CF )为主的结直肠术后辅助化疗及转移性结直肠癌一线治疗方案。此外,对胃癌、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胰腺癌、乳腺癌等肿瘤,CPT-11均具有一定疗效。然而,延迟性腹泻是其主要限制性毒性,在应用伊立替康的过程中,伊立替康可引起肠道内的水电解紊乱和黏膜分泌过多,这些原因可导致CPT-11引起迟发性腹泻的发生,并可导致化疗方案终止[2-3]。近年来,中草药和中药复方制剂在CPT-11致延迟性腹泻中疗效显著,证明中医药具有多途径、多靶点预防和治疗伊立替康致肠毒性的特性。本研究从机体内外因素、细胞及其细胞因子水平等多个层面,对近年来中医药干预CPT-11引起的肠毒性的有效药理机制进行探讨,阐述中医药对CPT-11引起的肠毒性的保护作用相关机制。
伊立替康、延迟性腹泻、中医药、药理机制
25
R442.2(诊断学)
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3-213
2016-08-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2392-2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