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8-8849.2012.21.048
脾阴虚之临证探讨
@@ 关于阴阳,<素问·保命全形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人之五脏,亦各有阴阳,脾属五脏之一,当有脾阴脾阳之分;其病理,当有脾阳虚与脾阴虚之分.临床脾阴虚证并不乏见,明·缪仲淳于<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2].清·唐容川于<血证论>云"脾润则长养脏腑"[3],明确提出"调理脾胃,须分阴阳".历代医家对脾阳虚证论述较多,尤其是李东垣之<脾胃论>与<内外伤辨惑论>之后,对脾阳虚证的认识更日趋详备;而对脾阴虚证论述相对较少,至今未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
脾阴虚、中医理论
21
R241.6(中医临床学)
2012-09-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2361-2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