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0-7660.2023.01.017
禅宗与现代中国哲学的直觉论——以儒道禅三学的汇通为视角
"直觉"是中国现代哲学家普遍关注的问题,迄今已演化为一个观念的谱系.最初将其显题化的是梁漱溟先生,他从柏格森哲学中汲取"直觉",并与孔学尤其是王门后学和唯识学相结合,通过批判工具理性弘扬东方价值,其叙事策略下伏着禅宗"顿悟"的"底子".熊十力先生同样批评实证主义的分析方法不能"证体",视柏格森的"直觉"为"习气"并扬弃之.他认为哲学家在"慎思明辩"之后尚需"脱然超悟",不过强调"悟"既有"顿"又有"渐",并代之以更儒学化的概念"默识"与"体认",以与其"性修不二"说相配合,同时以"良知是呈现"为牟宗三的"智的直觉"说开辟了路向.受过新实在论洗礼的冯友兰先生,则将"分析后的直觉"作为形上学的方法,且名之为"负的方法",主要借助禅宗的"顿悟",以解决所谓"第一义不可说"问题,导引人进入"天地境界".冯契以为解决"第一义不可说"的问题,必须要解决"说不得的东西如何'得的问题.他认为禅宗的"顿悟"说不但对宗门有解放的意义,而且在认识过程中具有普遍性,但是不赞成将"顿悟"或"直觉"视为孤立的意识活动并将其神秘化.他借"转识成智"来论述如何从知识到智慧."转识成智"由三个互相连锁的环节构成:辩证的综合、理性的直觉和德性的亲证.理性的直觉是其中心环节.李泽厚则以禅宗与庄子的相似性来讨论如何"由美启真",认为禅宗的悟道是既超越又不脱离感性的;在任何感性世界中无所住心,即为超越,且"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瞬间即永恒;故禅宗的顿悟可以走向审美,是其区别于一般的宗教经验之所在.上述五家,可以大致分为两派.然而不管如何细加分门别派,都是在禅学和儒、道两家以及西方哲学深度交涉以后,现代中国哲学开出的新面相.
禅宗、顿悟、直觉、现代中国哲学
B26(现代哲学(1919年~))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华东师范大学精品力作培育项目2022ECNU-JP003
2023-03-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6页
136-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