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清照诗词谈学生的拓展阅读
李清照以其高标俊逸的才情和特立独行的人格成为中国古代两宋文坛的杰出代表之一,其诗词文俱佳,尤工诗词。她留存下来的作品数量并不算多,“其词不过50阕左右,诗也仅存14首,文还不足10篇”[1],总数不过七八十首(篇)。但是她的作品结合个人经历很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变迁。由于她坎坷多变的经历,使其不同时期的词作透露出不同的风格特点,现在的中学语文课本上,分别选录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常记溪亭日暮)、《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和《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等作品。孟子在论述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同时对作者本人思想、经历等的把握问题时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2]他认为,作品和作家的思想修养,生活环境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思想、生活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作品,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说。根据这一主张,要正确理解作品,就应当了解作者,要了解作者,就应当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知人论世,才能对作品做出正确的评价。因此教师在讲授李清照和她的作品及与之相类似的某一类作家作品时,都可以根据这一主张,例举其不同时期的作品,引导学生探寻影响其创作的深层次原因,使学生在学习某个作家或者某类作家作品时能够触类旁通,广开门户,更多地接触和理解其作品,从而有效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请以李清照的诗词试论之。李清照1084年出生于一个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地主阶级家庭,其父李格非是当朝著名学者,文学造诣很高,继母王氏也擅长文章。这样的家庭环境给李清照营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她可以欢饮达旦,吟诗填词,可以心情闲适地欣赏庭前花开花落,天外云卷云舒,所以这一时期李清照的作品多是描写贵族阶级少女的舒适生活和似有若无的闲愁。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昨夜雨疏风骤)分别写于1099年和1100年李清照十六七岁时,此时的她正值青春年少待字闺中,“少年情怀自是得”,寄情于山水,托怀于自然,所以这两首作品格调清新明快,体现了她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语调轻松、欢快,语言朴素、流畅。醉酒晚归,没有害怕责骂的惶恐,只有误入惊鹭的欣喜。“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通过与婢女的对话,表现了春思惜春少女的闺怨闲愁。这些作品婉转娇媚,是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心灵的写照,偶有伤感之情,也多属“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李清照、诗词、引导学生、作家作品、少女时代、思想修养、如梦令、经历、理解和把握、著名学者、政治文化、阅读、语文课本、文学作品、生活环境、生活变迁、少年、人生价值、理解作品、家庭环境
G63;J50
2014-11-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73-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