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2-2159.2009.03.01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HD)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NASH 相关肝纤维化及肝硬化一系列病变.其发病主要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Day等 [1]的"二次打击"学说和Wanless的"四步学说"圆似可解释其复杂的机制."初次打击"主要为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导致肝细胞脂肪沉积(单纯性脂肪肝,第一步);"二次打击"为各种致病因素引发的氧化应激使反应性氧化物(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增多,导致脂质过氧化伴线粒体损伤及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2,LICP-2)等细胞因子活化,进而引起肝细胞气球样变和坏死性炎症(脂肪性肝炎,第二步);炎症持续存在,肝星状细胞激活,启动肝脏基质的修复反应(肝纤维化,第三步);伴随进展性肝纤维化,肝脏的微循环障碍可继发肝脏缺血坏死而导致肝小叶结构重建,形成肝硬化(第四步).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肝纤维化、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胰岛素抵抗、二次打击、肝星状细胞激活、oxygen species、liver disease、高胰岛素血症、肝脏、肝硬化、肝细胞、脂质过氧化、遗传易感性、线粒体损伤、微循环障碍、解偶联蛋白、致病因素
14
R5 ;R39
2009-09-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16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