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2-6731.2014.11.001
癫(癎)流行病学研究
癫(癎)(epilepsy)是脑部的一种疾病,其特点是脑组织中持续存在癫(癎)反复发作的易感性,以及由此引起的神经生化、认知、心理和社会后果.目前,全球约有50×106例癫(癎)患者,其中80%在发展中国家,我国约9×106余例患者,每年仍新增450×103余例,目前活动性病例约6.50×106例,其中农村地区约占2/3,治疗缺口达70%[1].流行病学研究之主要目的是了解癫(癎)发作频率、自然史和危险因素等信息,寻找并评价控制癫(癎)的有效干预手段.癫(癎)的流行病学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由于对癫(癎)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尚未统一,导致各项研究结果间差异颇大,缺乏可比性.1993年,国际抗癫(癎)联盟(ILAE)在Epilepsia上公布了“癫(癎)流行病学研究指南”,至此癫(癎)定义、分类标准化和诊断准确性得以统一[2];2011年,国际抗癫(癎)联盟流行病学委员会对该指南做了进一步修订并再版,从而使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更趋统一[3].本文对近年来癫(癎)流行病学新进展进行概述.
癫(癎)、流行病学研究、综述
14
2015-03-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919-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