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源性肿瘤的WHO(2005)新分类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3-7632.2007.04.001

牙源性肿瘤的WHO(2005)新分类

引用
@@ 由于牙源性肿瘤的发生与颌骨和牙发育关系密切,故在其发病、临床病理表现以及生物学行为等方面均具特殊性,是口腔颌面部特有的一类肿瘤,一直备受关注.上世纪40年代以前,几乎所有的牙源性肿瘤被统称为"牙瘤(odontome)".1946年,Thoma和Goldmann按组织来源将牙源性肿瘤分为上皮性、间叶性和混合性三类,取消了笼统"牙瘤"的概念[1].基于牙源性肿瘤中可能存在类似于牙发育过程中上皮和间叶组织之间的相互诱导作用,Pindborg和Clausen[2]以诱导现象为主线对牙源性肿瘤进行了分类,虽然这一分类并未被广泛应用,但它对后来牙源性肿瘤的国际卫生组织(WHO)组织学分类产生了重要影响.1971年,WHO协作中心对牙源性肿瘤及其相关病损的组织学分类正式出版[3],从此对牙源性肿瘤的命名和诊断才有了国际统一的标准.1992年的第二版分类对前一版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并得到了更为广泛地应用[4].2005年,WHO又出版了对头颈部肿瘤的新分类(以下简称:WHO新分类)[5],其第6章对牙源性肿瘤的新分类(表1)与1992年第二版分类相比有较大改动,在良恶性肿瘤归属、亚型分类以及对某些囊肿/肿瘤病变性质的认识等方面均提出一些新观点[5].本文着重阐述WHO新分类中有关牙源性肿瘤的改动内容,并结合文献分析这些新命名和分类的实际内涵及临床意义.

牙源性肿瘤、分类、组织学、修改和补充、头颈部肿瘤、生物学行为、口腔颌面部、组织来源、诱导作用、应用、牙瘤、文献分析、卫生组织、上皮、命名、临床意义、间叶组织、国际统一、发育过程、发育关系

21

R739.82(肿瘤学)

2007-08-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337-339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1003-7632

13-1070/R

21

2007,21(4)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