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慢性心肌缺血实验动物模型的构建技术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321/j.issn:1673-8225.2005.23.019

长时间慢性心肌缺血实验动物模型的构建技术

引用
目的:建立慢性心肌缺血大鼠动物实验模型,探讨动物模型构建的关键技术点.方法:实验于2004-07/2204-11在汕头大学医学院药理学实验室完成.建立慢性心肌缺血大鼠实验动物模型:选用SD大鼠37只,雌雄不拘.以氯胺酮麻醉,心电监护,连接呼吸机辅助通气.在左心耳和肺动脉圆锥之间结扎血管(即结扎左冠状动脉).2个月后取材,肉眼观察大体标本缺血区和非缺血区差异,石蜡切片观察结扎冠状动脉后心肌缺血情况.结果:①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术中或术后马上死亡大鼠7只(19%),术后6 h死亡的大鼠9只(24%),术后1天死亡的大鼠1只(3%),术后1周死亡的大鼠1只(3%),术后4周死亡的大鼠1只(3%),术后6周死亡的大鼠1只(3%),至2个月仍存活的大鼠17只(46%).②构建的慢性心肌缺血大鼠动物模型,经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后镜下可以看到很典型的变性、纤维化.③大体标本肉眼观察也看到很明显的瘢痕形成.④成功构建模型的技术关键是麻醉程度的控制、术后呼吸道的管理和冠状动脉的定位.结论:①模型的构建关键在于手术当时和围术期,大鼠在手术1周后发生死亡的事件明显减少,能较好地存活.②实验建立的缺血模型,缺血确切,可较理想地复制心肌缺血性损伤的过程.③慢性模型的构建成功率仍比较低,其中麻醉程度的控制、呼吸道的管理和冠状动脉的定位是本模型成功建立的关键.④结合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最后判断心肌缺血程度是比较可靠的方法,手术当时心电图改变只是很好的辅助指标,不是结扎当时判断冠状动脉结扎效果的金标准.

疾病模型、动物、心肌梗塞、大鼠、Sprague-Dawley

9

R542.2(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

广东省科技厅科技计划2003C30613

2005-09-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42-43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国临床康复

1673-8225

21-1539/R

9

2005,9(23)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