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议院到立宪法——晚清“Constitution”汉译与立宪思潮形成考论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1-2397.2011.05.03

从设议院到立宪法——晚清“Constitution”汉译与立宪思潮形成考论

引用
在中国,英文“Constitution”一词早期曾被译为“国例”、“例制”、“国法”、“章程”、“国律”等中文词.中国近代立宪意义上的“宪法”一词,最早见于王韬和郑观应的著作,但他们只是一提而过,并未作深入的阐述.维新期间的康有为、梁启超也多次提到“宪法”一词,但他们只是把宪法当作一般的律法看待,并无立宪涵义的认知,更谈不上提出了立宪的主张.学界长期使用的史料、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立宪法”、“三权鼎立”的内容是后来改窜添加的.戊戌时期康、梁的政治主张主要集中在兴民权、设议院上,并非如学界长期认为的那样,已经成为了立宪主义者.康、梁真正成为立宪主义者,要在逃亡日本、大量阅读日译或日著的宪法著作之后.在日本,“Constitution”早期也被译为“国宪”、“政体”等词.日本近代立宪主义上的“宪法”一词,最早出现在明治初年对西方宪法的翻译中,后经立宪进程的推展而成为公定用语.中国近代对宪法概念首次展开深入分析的,是流亡日本后的梁启超于1899年撰写的《各国宪法异同论》一文.英文“Constitution”和具有立宪主义涵义之“宪法”概念,正是经“同文同种”之日本学者的翻译、梁启超以及留日学生的转述而在中国真正广泛传播开来.随着日俄战争中日本取胜,“立宪救国论”随之而起,中国立宪的进程才真正得以开启.

constitution、宪法、议院、立宪主义

33

DF092(法的理论(法学))

司法部2009年度重点课题“近代中国法治研究与反思”09SFB1002

2012-03-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3页

24-36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现代法学

1001-2397

50-1020/D

33

2011,33(5)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