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4-2407.2004.03.026
用于胶体微粒给药系统的合成可生物降解材料国内研究近况
@@ 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人们已能制备粒径小于1 mm乃至1 μm的胶体微粒给药系统,即微球、微囊乃至毫微粒.这种给药系统主要由药物与载体构成,有的视情况添加了不同的附加剂.此给药系统在机体内显示出被动靶向、缓释的优点,这有利于延长半衰期短的药物的t1/2,提高药物的选择性使之浓集于靶部位,使药物缓慢地释放而维持比较持久的高于有效治疗剂量的浓度.因而该类制剂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这也正是当今临床的发展趋势,于是有关此类新型制剂的研究在近30年来蓬勃发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该制剂载体材料提出的要求日益增高,期望能获得一类在体内具良好生物相容剂、无害、最终可降解成无毒甚至能经生理途径排泄的产物,并可自动控制药物剂量的生物可降解材料.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对许多可酶解或非酶解的天然或合成的生物可降解体进行了开发利用.天然材料是人们首选的,其中较受欢迎的有白蛋白、明胶、淀粉等.但以上诸多天然材料的共同问题在于材料纯度不高而导致的批间重复性差.故近年合成的聚合物材料愈来愈受重视,包括:聚氰基丙烯烷基酯[P(ACA)],聚乳酸(PLA)、聚3-羟基丁酸酯类(PHB)、聚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PLGA),葡聚糖及其衍生物等等.本文将着重介绍国内对前3种载体材料的应用.
胶体、微粒给药系统、合成、可生物降解材料、药物剂量、生物可降解材料、载体材料、天然材料、制剂、乙交酯共聚物、批间重复性、聚合物材料、自动控制、治疗剂量、医药科技、体内、酶解、开发利用、聚丙交酯、共同问题
19
R944.2(药剂学)
2004-07-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13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