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606/j.issn.1004-1389.2018.09.008
不同耕作方式下雨养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
在华北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发展旱作雨养农业对缓解该地区农业用水压力有重大意义.为筛选适宜在华北地区种植的旱作冬小麦品种,探索配套的耕作技术,在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开展一项为期2 a的试验.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耕作处理,包括旋耕秸秆还田(RTS)和免耕秸秆还田(NTS),副区为8个冬小麦品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产量有明显影响,RTS处理较NTS提高冬小麦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同时提高拔节期、孕穗期等关键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NTS有利于收获指数提高,其中‘烟农19'在NTS下分别达到0.36和0.39;NTS明显降低冬小麦的耗水量,最低值可达到378.21 mm.不同冬小麦品种水分利用效率对2种耕作方式响应并不一致,‘农大399''烟农19'和‘鲁原502'在RTS下表现较好,而‘鲁麦21'和‘青麦6’则在NTS下表现较好;冬小麦品种间产量差异显著,其中‘农大399'‘烟农19'和‘鲁原502'产量表现相对突出,在不同耕作方式和不同降水年份间表现较为一致,其经济产量分别达到6 036.35、6 369.68和5 902.95 kg·hm-2.综上,NTS有利于耗水量的减少,不同品种在不同耕作方式下的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不一致.因此,在华北半干旱地区,NTS下‘鲁麦21'''"山农29''农大399'等品种和RTS下‘济麦22''汶农14'和‘青麦6’品种具有较好的水分适应性.
耕作措施、旱作雨养、旱作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
27
S512.1(禾谷类作物)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503136
2018-11-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1287-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