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968/j.cnki.1009-9107.2021.01.07
理性制度为何无法取得理性结果? ——产业扶贫政策执行偏差研究的三种视角及其启示
产业扶贫是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可持续脱贫的重要保障,但实践中却出现了"理性制度无法取得理性结果"的执行困境.现有研究分别从主体行为、制度结构与治理情境三个视角对此进行了解释.其中,主体行为视角从行动主体的利益诉求、角色定位与执行能力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政策执行的直接因素;制度结构视角从治理体制、组织模式与制度逻辑等方面挖掘了"形塑"该问题的制度基础;而治理情境视角则探讨了造成各地产业扶贫政策执行差异的要素禀赋、产业选择、产业运作模式及关系网络等情境性因素.现有研究虽较全面地甄别了影响产业扶贫政策执行效果的各因素,但仍存在着缺乏整合的分析框架,忽视基层行动者的调适功能,理论提炼与对话稍显不足以及难以识别影响政策执行的共通性因素等问题.后续研究可借鉴制度分析和发展(IAD)框架中的多层次分析思想,建立整合三大视角的统一分析框架,挖掘治理情境中的调适性因素,探讨治理情境与行动者的不同互动模式,寻求与已有政策动员及国家治理理论对话,并采用多案例比较分析方法来验证理论假设,以实现理论的整合与突破.
产业扶贫政策、执行偏差、主体行为、制度结构、治理情境
21
F306(农业经济理论)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
2021-03-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6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