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超微结构的病理特征与动态变化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671-8259.2007.04.010

兔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超微结构的病理特征与动态变化

引用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的超微结构特征与动态变化,以及这种改变在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对日本大耳白家兔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做SAH模型.动物随机分为SAH组、盐水对照组、穿刺对照组和正常组,于注血后1 h、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0天灌注固定,留取基底动脉标本,在光镜和电镜下动态观察基底动脉的病理和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光镜下SAH模型组的主要表现是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内皮细胞变性、肿胀,染色质不均,空泡形成;内弹力膜迂曲皱褶或断裂.电镜下超微结构的主要表现是基底动脉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消失,胞膜部分或完全脱落,胞质内线粒体肿胀、嵴紊乱、溶解呈空泡,致密颗粒增多,细胞核内染色质边集、浓缩,异染色质增多;平滑肌细胞变形、核扭曲、染色质不均匀,肌丝排列疏松紊乱,出现断裂或溶解,胞浆内可见大量空泡形成,线粒体增多、肿胀、嵴紊乱或溶解;血管外膜神经纤维肿胀、结构模糊.光镜下基底动脉的结构变化趋势与电镜下基底动脉的结构变化趋势相类似,均在SAH后1 h时可发现结构的微小改变,从第3天开始明显的结构改变,在第5天至第7天结构变化最明显.结论 SAH后脑血管的超微结构会发生损害,并在病程发展中呈明显的动态改变;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是导致迟发性CVS的重要因素之一.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理改变、超微结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28

R743(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NCET-05-0831

2007-10-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388-391,405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1671-8259

61-1399/R

28

2007,28(4)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