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的黄昏与改革文学的“超克”
《浮躁》是贾平凹商州系列的第一部长篇,被公认为改革文学的扛鼎之作,曾给他带来过巨大的声誉,最近仍被中国小说学会评为“改革开放40年最有影响力的40部小说”之一,①但在辉煌的贾平凹研究史上,它却备受“冷落”,除1987-1988年的几篇印象式评论外(小说最初发表于《收获》1987年第1期),再无深入阐释的文字;近年来虽然不乏拿它“做文章”者,但都是围绕它的英译本打转,②与小说本体无涉.按照贾平凹的自述,他是“认真来写这部作品的,企图使它更多混茫,更多蕴藉”,并且以它来总结以前的创作(《鸡窝洼的人家》《古堡》《正月·腊月》)的,但学界的评判却出人意料地和谐,大家一致认为小说是浮躁的时代心理(情绪)的反映、概括和把握.
改革文学、主体性
I206.7;I02;G641
中国人民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
2019-01-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