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盖地”--纪念我国首颗通信卫星发射成功30周年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672-965X.2014.04.007

“通天盖地”--纪念我国首颗通信卫星发射成功30周年

引用
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有一个艰苦的开端。卫星通信事业也是如此。2014年的这个春天,我们回顾30年前东方红二号卫星的发射,聆听创业者们回顾往昔,赫然发现,当年的那颗卫星竟然是如此简陋。然而,她却是万物之母。<br>  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搞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几乎不具备任何条件。天线、太阳电池、转发器、元器件、运载火箭、低温上面级……都是全新研制的。按照国外的标准,任何新型号中的新技术不能超过某个比例。但对于创业者来说,这样的标准太过奢侈了。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智慧去驾驭风险。在首颗通信卫星发射3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不同的单位举办了数场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当年参加研制的老同志们反复强调,东方红二号是完全依靠国内力量研制成功的。这不仅仅具有政治上的意义,从技术史的角度来说,“完全依靠国内力量”意味着建立起了自主可控的学科体系与科研生产体系,或许是中国通信卫星事业在此后30年中可以稳步发展的最基本保证。有趣的是,国外航天专业人士也持相同观点。在2013年的国际宇航大会上,德国OHB公司的专家就指出,如果没有中苏分裂,如果中国航天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或许不会有这样巨大的成就。

通信卫星、中国、东方红、地球静止轨道、创业者、低温上面级、专业人士、中苏分裂、运载火箭、学科体系、卫星发射、通信事业、太阳电池、生产体系、内力、纪念活动、基本保证、航天、标准、转发器

X73;V47

2014-05-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22-22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卫星与网络

1672-965X

11-5294/TN

2014,(4)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