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者的世俗化转向——鲁迅《端午节》索隐
鲁迅1922年6月怀着自觉的“讽刺小说”文体意识创作了短篇小说《端午节》,其“讽刺小说”文体观是通过讲授中国小说史、研读《儒林外史》建立起来的.《端午节》对人与金钱之关系的表现,是基于当时鲁迅本人的贫困生活体验.1926年7月,鲁迅在杂文《记“发薪”》中讲述了同样的体验并重提《端午节》.《端午节》与《记“发薪”》是关联性文本,在这二者之间,1923年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阐述了其“经济权”思想.在《端午节》中,鲁迅还就国民性、白话诗等问题与胡适进行了对话.创作《端午节》意味着鲁迅对世俗生活的关注,这关注成为其接受阶级论的前提之一.
讽刺小说、钱玄同、胡适、经济权、世俗化转向
2020-12-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3页
15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