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春秋战国时期动物纹饰牌鉴赏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674-8697.2016.04.003

馆藏春秋战国时期动物纹饰牌鉴赏

引用
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中国北方广袤区域的游牧民族,采取一种简洁明快、程式化的表现方式,用青铜浇铸出各种动物形饰并制作成动物纹饰牌。他们以飞禽、走兽、家畜等种类繁多的动物纹样为题材,装饰刀、剑等武器的柄端,或制作出随身携带和使用的精美透雕饰牌。这些饰牌大多做工精细,小巧玲珑,追求神似而又不拘泥于动物本身,显示出了较高的文化艺术水平。这种显示北方游牧文化的精美独特饰牌在我国北部长城地带多有发现,其中宁夏南部的固原地区有较多的出土,其中不乏精品。如虎噬鹿金扣饰,生动而艺术地再现了自然界动物咬斗场景。其中后肢翻转的动物纹样是欧亚草原的特色纹样,约于战国中期自西向东传入中国北方地区,成为当地流行的动物纹样。虎噬鹿造型的牌饰在北方地区战国晚期的遗存中有较多的发现,尤其以甘肃和宁夏地区为多。这种类型的早期神兽纹样出土于黑海北岸库班河流域,时间为公元前5世纪晚期至前4世纪早期,属斯基泰人所有。中国北方地区的这种神兽纹样应是对欧亚草原上流行的这类神兽纹样的吸收与借鉴,经研究表明,这类动物纹金腰饰牌铸造成型,与草原上流行的捶揲成型工艺不同,应当是以秦国工匠为代表的中原工匠吸收借鉴草原文化因素的新创作。这类长方形腰牌饰出现于战国晚期,当时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佩戴者多是草原上层人士。同时,有些青铜牌饰,在兽头颈部、尾端饰有勾喙猛禽头纹样,是欧亚草原流行的纹样传入中国后,经本地工匠融合借鉴的结果。

藏春、战国时期、动物纹样、北方地区、欧亚草原、传入中国、饰牌、战国晚期、游牧文化、神兽、工匠、吸收与借鉴、铸造成型、种类、制作、战国中期、游牧民族、艺术水平、显示、吸收借鉴

82

K87;K85

2016-05-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25-31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文物鉴定与鉴赏

1674-8697

34-1312/K

82

2016,82(4)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