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脓杆菌对鲎素耐受性特点及耐受性机制的研究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13343/j.cnki.wsxb.20170540

绿脓杆菌对鲎素耐受性特点及耐受性机制的研究

引用
[目的]为了探讨鲎素作为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中的安全性问题, 通过鲎素连续增高浓度法对绿脓杆菌进行耐受性诱导, 并对其耐受性机制进行初步研究, 以期为鲎素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绿脓杆菌ATCC27853为试验菌株, 通过连续增高浓度诱导法筛选抗药菌株, 并通过抗药稳定性、交叉抗药性、抗药性代偿测定来探究其耐受性特点, 通过对其胞外蛋白酶活性、生物膜形成、胞外多糖含量的变化来探讨其抗药性机制.[结果]通过连续增高鲎素浓度法对原始菌株进行30多代诱导后, 绿脓杆菌ATCC27853对鲎素的MIC值逐渐增高, 80多代时产生了明显抗药性.抗药菌株对丁胺卡那以及pexiganan、鲎素同源肽tachyplesin III、polyphemusin I均能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在无药培养基中抗药菌株以更长的延滞期作为抗药性代偿, 但在有药培养基中具有更短的延滞期和更大的生长速率.抗药菌株较原始菌株分泌的胞外蛋白酶活性增高, 并能降低鲎素的抗菌活性.在同样条件下抗药菌株较原始菌株胞外多糖含量增高, 更易形成生物膜.[结论]在长期选择压力下绿脓杆菌ATCC27853对鲎素能产生抗药性, 其抗药性机制可能与生物膜形成、胞外蛋白酶失活鲎素有关.关于细菌对鲎素的抗药性机制, 有待进一步研究.

鲎素、绿脓杆菌ATCC27853、耐受性、胞外蛋白酶、生物膜形成

5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40060;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2A180001;河南城建学院科研能力提升工程 2016QY016.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31540060;by the Key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from Henan Provincial Higher School of China12A180001;by the Research Ability to Enhance Engineering Projects of Henan Univers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2016QY016

2018-10-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1593-1604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微生物学报

0001-6209

11-1995/Q

58

2018,58(9)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