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4-1605.2005.06.022
道德乃人的心灵之美
@@ 最近,我在<南方周末>上读到一篇<教人做常人>的文章,内容是谈高校道德教育的.作者认为高校的道德教育不该坚持道德的纯粹性,不该不顾社会的客观现实,"用这种纯粹的道德来培养纯粹的人,高贵的人",那样只能教人做道德教育的"烈士".他列举某省一位从美国归来的著名医学专家,因为拒收红包和其他灰色收入而与同行对立,遭到排挤,被迫下岗而且四处求职无果,只好再次远离祖国,回美国就业.他认为这位医生固然可敬,但不值得效法,效法他的结果往往成为"烈士".其结论是不忙着培养至纯至美的道德精英,应该兼顾现实,教人做一个懂得自身价值,"学会跟现实沟通,跟现实博弈"的常人.常人的道德教育"不是追求最好,而是选择最不坏;不是不顾一切,而是要计算成本和收益".比如收红包,他觉得还是可以收的,只是要有所选择,只收富人的,权贵的.尽管"道德上比较低层次但代价最小","比较的无耻但不是完全不能理解".
高校道德教育、成本和收益、自身价值、医学专家、选择、培养、美国、烈士、灰色收入、红包、代价最小、纯粹性、医生、学会、下岗、南方、拒收、就业、精英、计算
C91(社会学)
2005-07-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