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139/j.1007-9610.2020.04.017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在临床的应用及作用机制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 PTGBD)是一项已经在临床应用多年的成熟技术,广泛应用于治疗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胆道相关疾病. 1980年,由于手术治疗较困难,Radder[1]对1 例合并神经疾患的54 岁女性胆囊积脓病人首次采用超声引导下PTGBD治疗,并获成功. 目前,PTGBD被认为是在难以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治疗急性胆囊炎情况下的首选替代方案, 可暂时缓解急性感染,具有易操作、成功率高、治疗效果好、并发症发生较少等优点.PTGBD常用于因胆囊炎症难以行LC前的胆囊减压以及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胆道减压等情况.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该技术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等进行研究,并在PTGBD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中也取得一定成果. 由于超声内镜引导胆囊穿刺引流术 (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gallbladder drainage, EUS-GBD)的出现,PTGBD 与其进行对比,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本文概述了PTGBD在胆胰疾病的作用机制、应用情况、不良反应以及与EUS-GBD 新技术的比较.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急性胆囊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超声内镜引导下胆囊穿刺
25
R657.4+1;R657.5+1(外科学各论)
上海卫生计生系统重要薄弱学科建设计划;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20-08-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349-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