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肠类癌的诊治进展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7-9610.2001.01.030

后肠类癌的诊治进展

引用
@@ 类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肿瘤中组织分化较好、生长缓慢的低度恶性肿瘤。消化道类癌细胞起源于消化道粘膜腺体Lieberkiihn腺泡的Kultschitzsky细胞(肠嗜铬细胞)。而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源于后肠(包括横结肠的后1/3、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的消化道类癌则称为后肠类癌,其与前肠和中肠起源的消化道类癌在病理学和临床生物学特性上有不少差别,在治疗上也不尽相同。本文综合国外相关文献,对后肠类癌的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 后肠类癌的病理表现 后肠类癌在肠镜或术中检查时常表现为覆盖有完整粘膜上皮的小且可活动的黄褐色结节;当肿瘤较大(>1cm)时则表现为广基的蕈样肿块,常有溃疡,晚期呈缩窄的肿块,可导致肠梗阻。显微镜下可见一群大小相似、外观良性、内含嗜酸性胞浆和嗜碱性圆形胞核的类癌细胞,其排列成梁状、巢状、带状等不同结构。Soga等[1]按细胞的排列将其分为5组:①实心结节状癌巢;②梁状和(或)缎带状结构;③腺泡状、小管状、菊花团状;④低分化或不典型结构;⑤混合型。后肠类癌以混合型多见。Johnson等[2]分析了138例病例后认为,①和②结构病人预后较好,③和④预后较差,混合型中①+③混合型预后最好。但目前多数文献认为组织分型与预后关系不大,然而熟悉组织图像对类癌的病理诊断还是有帮助的。

后肠、消化道类癌、混合型、癌细胞、结构、神经内分泌系统、组织分型、肿瘤、起源、诊断和治疗、消化道粘膜、生物学特性、肠嗜铬细胞、组织分化、肿块、粘膜上皮、预后较好、预后关系、乙状结肠、腺泡

6

R73(肿瘤学)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62-63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外科理论与实践

1007-9610

31-1758/R

6

2001,6(1)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