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4-4608.2015.04.006
回首“主人翁”时代:改革前三十年国营企业内部的身份认同、制度约束与劳动效率
中国的国营企业建立于计划经济时代,伴随着1 980年代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这种国家主导的企业经营模式遭到各方面的批评,其中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认为当时企业内部物质激励的缺位,带来工厂生产过程中懒散状态的普遍存在和劳动效率的低下,而本文基于对若干城市近百位退休工人的深度访谈,重新解读了计划经济时代国企劳动管理中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并指出毛泽东时代的国企工人虽然是理性的行动者,但他们的理性,从来不是“赤裸裸的利己主义”,其行为选择受到正式/非正式的多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物质激励的缺位的确会导致工人劳动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国企工人处于劳动阶层的顶端位置,这让他们在日常生产中形成身份的优越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物质激励的不足,也部分地构成了他们在车间里追求良好表现或者至少是合格表现的动力.
主人翁、计划经济时代、改革前、国营企业、身份认同、制度约束、物质激励、劳动效率、退休工人、激励和约束机制、企业经营模式、国企、市场化改革、毛泽东时代、重新解读、行为选择、生产过程、深度访谈、企业建立、利己主义
F27;D6
2015-08-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