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3/j.issn.1671-6477.2022.05.016
赫勒论主体性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布达佩斯学派代表人物阿格妮丝·赫勒(Agnes Heller)不同于其他哲学家从人与自然或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探寻主体性,她主要从文化角度来论述主体性.她认为无限接近类本质的"个性"的人是实现主体性的人,这种人由具有排他主义的"特性"的人转变而来,这种转变离不开日常生活领域,日常生活为主体性的实现提供了前提条件、活动场所和具体意义.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社会结构存在的内部矛盾,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异化,人们的生活意识转变为物化意识,个体按照"如是性"的模式来生活,人的主体性遭到破坏.因此,赫勒认为有必要寻求一种基于文化的微观革命来重塑人的主体性,这种革命要引导"自在的对象化领域"向"自为的对象化领域"发展、要使日常生活中个体的交往态度由消极转向为积极、要构建能够赋予生活意义的共同体.赫勒希望通过改变日常生活的模式来对抗异化,将"个性化"的过程及主体性的确立与异化的克服联系起来,寻求一种不同于马克思政治革命的文化革命来实现人的解放.但她忽视了日常生活革命对于国家政权、生产资料所有制改变的依赖性.赫勒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从实践的领域回到了理论的领域,将马克思又还原成了黑格尔.
赫勒、主体性、日常生活、异化
35
B505;B089.1
2022-11-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1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