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林自传性作品中的童年创伤、自我重构与男子气概
关于英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鲁德亚德·吉卜林童年在寄养家庭的遭遇,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依据创伤文化理论、叙事心理学和传记文学理论,可以发现,吉卜林童年在寄养家庭遭受的虐待给他带来了心灵创伤并造成自我的迷失,而其自传性写作对这段经历的重述实际上是一种重新审视,目的在于修复创伤、重建自我.在这些自传性作品中吉卜林强化了慈母与无辜受虐的童年自我形象,并阐释了自己“被遗弃”经历的现实意义.同时,在英国维多利亚晚期的社会文化思潮影响下,吉卜林重构的自我形象坚韧而又具有男子气概.
鲁德亚德·吉卜林、自传、创伤、自我、男子气概
38
I561.074;R749.3;I712.07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016-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8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