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劳动”如何可能?——20世纪50年代工人文艺运动的限度问题
1949年后,工人文艺运动以上海、天津、鞍山等工业城市为主要阵地,旨在以“群众文艺”的方式树立新的劳动主体与文化主体.在文艺工作者的教育、引导和组织下,工人文艺活动被组织在生产过程的内部,力图构造一种打破体力与脑力劳动分工的象征秩序,同时又不对生产造成妨害,由此带来闲暇与劳动、文艺与生产之间的悖论关系.尤其在工人写作运动中,对“工人业余作者”的培养反而催生出“当作家”的专业化憧憬,生产出新的脑体分工的趋势.“群众文艺”的构想原本旨在打破现代市民社会的劳动分工,创造生产者自身的文化,从而完成主体性革命与文化领导权的争夺.然而劳动与闲暇的悖论、业余性与专业化的冲突,使“生产劳动”与“创作劳动”无法被完全整合到一种文艺生产机制中去,显示出这一文化政治构想的限度与危机.
2020-12-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5页
7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