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边界和寓意——明清绘画中“洞”的图像研究
中国绘画中“洞”的图像形式特殊,寓意丰富.明清两朝带有“洞”的图像的绘画急剧增多.“洞”的图像不但承载着作为叙事空间、边界形式的作用,其圆形为主的封闭空间在画面上还形成新的“图—底”关系,这种“图—底”关系又常常由周遭颇具动势的线条以层层“同心圆”的形式呈现出来,具有视觉漩涡的效果.在寓意方面,“洞”是佛教禅居场所,佛教洞窟的建筑形式及其抽象形式在佛教绘画中占有重要地位;“洞”是道教“洞天福地”的重要景观,也是道教“长生”观念的载体;“洞”还是胜景纪游、隐居桃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亦是易代之际的遗民画家试图扭转政治时空的通道.
明清绘画、遗民画家、洞天福地、佛教绘画、易代之际、叙事空间、建筑形式、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绘画、图像形式
J205;I207.41;B95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8BF100
2019-04-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3页
13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