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前期社会主义文艺的建构与问题——以《早春二月》的改编与接受为中心
1964年8月中宣部指示影片《早春二月》在全国公开放映, 并予以批判.在主流报刊对《早春二月》展开大规模批判的同时, 该片在沪上映时却引发观影热潮.从左翼小说《二月》 (1929) 到电影剧本《二月》 (1962) 再到电影《早春二月》 (1963) 的改编, 小说中浪漫、感伤的情调与芜杂、粗糙的叙述在电影中被革命、通俗、抒情等多种元素所改写.这些电影元素促发上海市民 (尤其是青年学生) 的好评与主流报刊的批判两种不同接受状况的出现.《早春二月》的改编和接受表明”十七年”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品格的构建与左翼文艺传统及域外文艺资源的影响密切相关, 也凸显社会主义文艺话语在”冷战”政治诉求的大背景下的内在驱力与困境.
2018-09-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3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