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与水合欢间作对作物群体产量、氮素吸收及土壤氮素的影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16258/j.cnki.1674-5906.2016.11.018

水稻与水合欢间作对作物群体产量、氮素吸收及土壤氮素的影响

引用
豆科与禾本科作物间作有利于提高氮素利用率及作物群体产量.旱地条件下豆科与禾本科作物间作产量优势的研究已多见报道,但水田环境下水稻(Oryza sativa)与豆科水生作物间作模式的研究报道甚少.在华南地区水田条件下分别构建了2015年晚稻和2015年早稻水稻与水合欢(Neptunia olerace)间作模式,并探讨该模式对产量和稻田土壤氮素的影响.试验设常规施氮水稻单作(N 180 kg·hm2,CK)、低氮水稻单作(N 140 kg·hm-2,LRM)、水稻-水合欢间作(N140 kg·hm-2,LRN)和水合欢单作(N 140 kg·hm2,NOM)4种处理,测定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作物产量、吸氮量、土地当量比及稻田土壤全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间作栽培模式下的水稻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生物量均显著高于CK和LRM,其中与水合欢相邻的边行水稻茎蘖数、叶面积、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均显著高于内行.水稻实地面积产量表现为LRN>CK>LRM,LRN处理下水合欢实地面积产量低于NOM.2014年晚稻和2015年早稻,以LRN、NOM和CK计算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01和1.20,以LRN、NOM和LRM计算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12和1.25,表明间作模式下作物整体产量明显提高.LRN处理下水稻群体总吸氮量显著低于CK和LRM,经过两季种植后,LRN处理下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比CK和LRM提高了0.21%和1.69%.在水田环境中,水稻与水合欢间作在低氮投入下能维持较高的土地当量比,且提高了作物群体产量和土壤全氮.

水稻、水合欢、间作、产量、吸氮量、土壤氮素

25

S314;X171.1(作物生物学原理、栽培技术与方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00371;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503106;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5B090903077,2016A02010094;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项目2016LM1100

2017-04-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1856-1864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生态环境学报

1674-5906

44-1661/X

25

2016,25(11)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