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稻田土壤有效磷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磷平衡的响应
以农业农村部始于1988年的全国稻田土壤监测数据库为基础,将稻作区划分为东北、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长江中游、华南和西南五个区域,分析近30 a各稻作区土壤有效磷含量、磷肥回收率及农学效率和磷素的表观平衡,揭示各区域间稻田土壤磷素时间演变和空间差异特征,为稻田土壤磷素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全国主要稻作区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为21.18 mg·kg–1,各区域间稻田土壤有效磷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华南区最高(33.71 mg·kg–1),西南区最低(12.49 mg·kg–1).除长江中游外,其他稻作区土壤有效磷含量均随施肥年限的延长而增加,全国平均年增速为0.36 mg·kg–1.随施肥年限的延长,各区域均表现为磷素盈余状态,全国土壤磷素盈余量年均为35.03 kg·hm–2,其中华南区磷素盈余速率最高(51.31 kg·hm–2·a–1).土壤有效磷含量与磷素累积盈余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平均每盈余磷素100 kg·hm–2,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0.82 mg·kg–1.各稻作区磷肥回收率和磷肥农学效率均随施肥年限的延长而显著升高(P<0.05),其中以西南区最高,分别为35.92%和69.02 kg·kg–1.近30 a来,各稻作区土壤有效磷含量和磷素累积盈余量随施肥年限的延长而显著升高,土壤磷肥回收率和农学效率表现出区域差异,应根据当地磷素平衡状况适当调整施磷制度,西南区应增施磷肥,保证作物的正常磷素需求;华南区可减少磷肥施用量,提高磷素利用率,降低面源污染风险.
稻田、有效磷、磷肥回收率、磷肥农学效率、磷平衡
58
S153(土壤学)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2021-05-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476-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