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微生物群落对植物残体输入的响应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19336/j.cnki.trtb.202208030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微生物群落对植物残体输入的响应

引用
[目的]为了对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提供指导,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微生物群落对植物残体的响应.[方法]以枣树林、撂荒地和玉米地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添加沙达旺、苦豆子、二者混合植物残体及空白共计12个处理,并进行室内培养试验,测定了土壤总有机碳(T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颗粒有机碳(POC)以及微生物群落含量等指标.[结果]在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沙打旺、苦豆子和混合植物残体输入后土壤TOC、DOC、MBC及POC均显著增加,枣树林地>玉米地>撂荒地.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总磷脂脂肪酸、革兰氏阳性细菌(G+)、革兰氏阴性细菌(G-)及放线菌含量在植物残体输入下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三种植物残体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PLFAs含量的影响表现为:枣树林地>玉米地>撂荒地.土壤G+/G-的比值范围为0.96~1.15.在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植物残体输入并没有显著影响G+/G-的比值.[结论]植物残体输入改变了三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微生物群落的含量,土壤TOC、DOC、MBC和POC等有机碳组分含量与土壤G+、G-、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G+/G-无明显相关关系.本研究结果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肥力提升与绿色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参考.

土地利用方式、植物残体、微生物群落、有机碳组分

54

S153.6(土壤学)

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项目;延安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延安市园区与县域产业特色链项目

2023-09-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831-839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土壤通报

0564-3945

21-1172/S

54

2023,54(4)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